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三章 华清宫

第五百一十三章 华清宫(2/3)

加关中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因此需要不停地虹吸中原各地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盐铁,金银,丝绢布匹乃至人口与粮食。

    正因如此,想要提高关中的抗风险能力,在人口急剧膨胀的前提下,就需要保持资源的增长量,并且保证资源的储备。

    正因如此,关中以西还有好几处矿藏资源至今被官府看管不能开挖,并且潼关南下,还在修缮着关中连接南阳的水路。

    在一个个长安城坊民笑脸中,颜勤礼很喜欢看人们脸上带着希望的笑容,生活有了憧憬。

    皇帝没有打算迁都,而是要继续建设关中,这让关中乡民怀着无比敬重的心,热情地活着。

    李唐是从关中起家的,如今李家成了皇帝,也不会抛弃这里,如果皇帝真的走了,财富与人们也会跟着离开的。

    朝中接连数道政令下达,在人们眼前传阅着,其一,修缮并且继续开挖昆明池。

    其二,修缮潼关与南阳之间河道,保持运输通畅。

    其三,增补官吏三百余名,补充至关中各县,多为八品文吏,从支教夫子中选拔。

    现如今的朝中用人之策就是如此,想要入朝为官,就需要有支教的经历,或者是军中两年以上的经历,否则不会被朝中录用。

    皇帝说是开了科举,入朝为官的人能够不看门第,不分贫寒,可同时科举的门槛又是严格的,如果学子的父母辈旁支有人犯,恐不能入仕。

    皇帝一边施行仁政,但一边在巩固他的集权。

    皇帝一边在均税,却在部分地区不再均分田地。

    一边保持着人口增长,一边在调度人口,迁徙人口。

    一批接着一批的人前往洛阳与长安,又有一批接着一批的人离开长安前往各地支教或者任职。

    大致上,如果真要说这是盛世,这应该是个忙碌且国力充盈的盛世,而这个盛世下的人们,他们都有做不完的事。

    其实皇帝做的事很少,准确地来说皇帝做的事并不多,无非是几道旨意。

    而这几道旨意,却让千千万万的人为此奔波,为此忙碌。

    大唐正在走向一个巅峰,绝大多数人们还在想着这个巅峰需要多久才能走到。

    而此刻的皇帝,却在骊山上已对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有了些许脉络。

    乾庆十一年,二月的中旬,倒春寒的刚刚过去,晴空下,山上的冰雪也开始融化了。

    李承乾带着一家子前来骊山走动,打算在骊山的行宫住一些时日。

    父子俩坐在池边,倒没有下池洗浴,温泉池冒着热气,池水浑浊。

    李世民的须发又多了几分白,喝下一口茶水,道:“以前的杨广啊,就喜欢在骊山的温泉宫过冬。”

    李承乾从炉子边拿起核桃,刚烘烤过的核桃味道很不错,递上道:“西域送来的核桃很不错,父皇尝尝吧。”

    李世民也拿起一颗,剥开外壳,拿起一片果肉放入口中,咀嚼了片刻,又道:“你自小就喜吃核桃,尤其是西域的核桃。”

    李承乾笑着没有讲话。

    李世民又道:“朕记得你以前说西域的葡萄好,但朕知道你不喜吃葡萄,你自小就喜吃核桃。”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笑着点头也没有反驳。

    李世民接着道:“当年有人说东宫太子喜西域的葡萄要横扫西域,其实他们都不知道,你其实喜吃核桃。”

    李承乾捏开核桃那又薄又脆的核桃,道:“司农寺的人已开始专研在中原各地培植核桃。”

    “有成果了?”

    “还没有,茉莉花也是如此,希望来年能够种出来。”

    温泉宫的水很浑浊,像是长年没有换水,指不定温泉下是不是还有些蛇虫养着。

    杨内侍终于让人打通了水渠,温泉池内的水被放了出去,直到水都见底了,留下了池底积攒多年的杂物,又有一群内侍下到池子里打理。

    留下了一个简陋的池子,李承乾更没有心思坐在这里,而是走到温泉宫的殿外,看着眼前这个开阔的池子。

    骊山的池子有很多,不仅有温泉宫的温泉池,还有外面的大池子。

    这里的池子也是年久失修的样子,几个孩子正在往池子里丢石头玩。

    池水泛着绿色,应该也是池中的水环境坏了。

    传闻中骊山行宫修建在西周时期,来济这位老人家到了骊山,就说要去寻找当年的遗迹,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遗迹,听说是在骊山。

    之后吧,骊山行宫这个地方多数都和桀纣昏君联系在一起,只要是久留在骊山的皇帝,多数都不是什么好皇帝。

    李承乾觉得这是十分片面的,不能因皇帝去了一趟骊山,就觉得这个皇帝是个昏君。

    陛下向来是喜净的,让陛下看到如此杂乱不堪的骊山行宫,实在是在场所有人的罪过。

    李承乾背过身,看着眼前的温泉宫,道:“给这里改个名字吧。”

    李世民道:“你想要改成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