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九十八章 千秋殿

第四百九十八章 千秋殿(2/3)

这里,朕让人给於菟新修一个东宫。”

    小鹊儿摇头道:“不喜欢,这里太大了,看起来太清幽。”

    李承乾转头看向寝殿外,这里的确显得清幽,东宫其实很大,但这里没了人烟之后,就显得很萧条。

    小鹊儿道:“女儿想要一个小一些宫殿。”

    “嗯。”

    “但也不能太小。”

    她又补充了一句。

    李承乾笑着陪着她,继续在宫里走着。

    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两仪殿西侧,宜秋门外的一座宫殿。

    这座宫殿不大也不是太小,而且就在两仪殿的外墙外,李承乾给她一支笔,道:“给这里起个名字。”

    杨内侍慈祥地笑着,让人将门匾取了下来,放到了小公主的面前。

    小鹊儿提笔,沾了金墨之后在门匾下写了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标准的正楷体。

    她自小在书法一道上就颇有天分,虽说没有欧阳询的亲自教导,但在苏婉的教导下,她的正楷体也像模像样了。

    小鹊儿看着这个三个字,很是满意地道:“千秋殿。”

    杨内侍不住点头,这倒的确是小公主会想出来的名字。

    李承乾吩咐道:“取了名字之后就不能更改了。”

    小鹊儿抬首道:“不改了!”

    “好,往后这里就叫作千秋殿了。”

    十二岁的小公主迈着步子走入千秋殿,从此这位安定公主就有了她自己的宫殿。

    小鹊儿道:“父皇,女儿自己可以收拾的。”

    李承乾就站在殿外道:“无妨,近日的国事没这么忙,该忙的事也都忙完了。”

    小鹊儿知道,今年父皇又办成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建设安西四镇,另一件事是建设漕运。

    随着寒风席卷关中,洛阳也下起了一场冻雨,一队官兵来到了洛阳城前。

    高季辅亲自前来迎接。

    李义府带着骆宾王走下马车。

    高季辅道:“李御史。”

    李义府看了看身后的队伍,除了不良人还有御史台的另外两位御史与大理寺的人手。

    高季辅也看到了李义府身后的官兵,不良人的背后是京兆府,还有大理寺,御史台。

    光是看着李义府身后的三十余人,便让人觉得颇有压力,来势汹汹。

    李义府看着漫天的雨水道:“我们先在洛阳歇脚,等雨停了再去看看各地。”

    高季辅没问李义府此番离开长安的目的,请着人先在洛阳城落脚。

    相较于更加注重政事的长安城,洛阳城则是更倾向于生产,自运河连通江都之后,在两地走动的商户也更多了。

    而潼关成了关中货物的集散地之后,潼关的货物经常会运到洛阳。

    皇帝依旧没有迁都到这个得天独厚的洛阳城,洛阳城的建设也随着那次泰山之行后,皇帝回了关中,洛阳城的建设也就结束了。

    这座洛阳城依旧保持着武德年间的样子,雨水洗刷着这座大城。

    一行人在洛阳城的一处宅院内落脚,李义府道:“听闻洛阳时常有学子闹事,怎么如今不见那些学子了?”

    高季辅道:“多数都去支教了,来年就要科举,都消停了,等来年科举结束之后,他们或许还会接着闹事,不知长安城如何了?”

    “长安一切都好。”

    长安不像洛阳,那些士族子弟会在洛阳闹事,但不敢在长安城闹事。

    因长安就是皇帝最结实的基础,那些士族敢在长安指责朝中的政令,他们恐怕会被活撕的。

    而那些士族子弟也只敢在洛阳呈凶,不敢踏足关中一步。

    李义府一边用着饭食,一边听着高季辅讲述着如今洛阳的变化,自从运河重新畅通之后,来往洛阳的人口更多了,现在的洛阳城包括洛阳各县的人口,加起来也过了百万之众。

    这是自前隋之后,重新恢复的盛况。

    武德年间与贞观年间,洛阳从未有过如此人口。

    高季辅交代了事宜便离开了。

    等人走远,骆宾王还在狼吞虎咽吃着饭食,他道:“等再过两年,弟子也可以去支教了。”

    李义府看着手中的卷宗,道:“老夫会给你安排。”

    “谢老师,若学生支教,该去何处?”

    “吐蕃。”

    “可是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要去西域支教,他们去西域支教还能顺便打个仗,顺手拿个军功。”

    李义府低声道:“想拿军功哪有这么容易,这世上没有这么多狄仁杰与裴炎。”

    骆宾王嘴里嚼着饭食点头。

    在洛阳城休息了一天,第二天雨水还未停歇,李义府就去了漕运监,在这里见到了监正,许圉师。

    多年不见,许圉师的胡须更长了,他见到来人笑道;“李御史,怎么来老夫这里了?”

    “来看看你。”李义府先是看了一眼四下,又道:“在这里任职可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