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

第四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2/3)

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当资源开始固定,并且无法动摇时,当田地的分配到了瓶颈,并且皇帝无法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再均分资源时。

    赋税就是皇帝最强大的武器。

    对李承乾来说摆平这个问题很简单,转移矛盾嘛,这种手段屡试不爽,如果有人不服赋税而造反那就更好了。

    当权力集中在自身,并且只要站队大多数,这天下有的是人会喊你圣明。

    哪怕你不怎么圣明,在位期间不那么的优秀。

    总会有人为皇帝高喊。

    当然了,每一次赋税调整都是要面对巨大的阻力,不然历朝历代也不会有这么多王朝因苛税灭亡。

    今天的早朝结束,李义府与上官仪告别,他需要离开长安城,将陛下的旨意下达中原各地,开始清查田赋。

    这一次又是于志宁上奏,马周劝谏,英公点的头。

    许敬宗脚步匆匆离开太极殿,陛下旨意让他命去京兆府,派不良人协助李义府。

    褚遂良也脚步匆忙,他需要向陛下递交各地的田册。

    二十位中书侍郎,又在中书省忙得不可开交。

    刚结束早朝的李承乾正在吃着午膳。

    苏婉刚看完儿子送来的家书,“於菟平安到西州了。”

    李承乾点着头,将碗中的汤喝尽。

    宁儿道:“今天的陛下看起来,心情很好。”

    李承乾将汤碗放下,“今天办成了一件大事。”

    宁儿心中清楚,陛下在集权与强权一道上,越发夯实。

    陛下想做的事,能够更顺畅地下达。

    其实也无关权力,只因现在的陛下是个十分有手腕的人。

    杨内侍一手拄着拐杖,让宫女领着一叠奏章而来,“陛下,这是朝臣的劝谏奏章。”

    李承乾搁下碗筷道:“放在边上吧。”

    “喏。”杨内侍又道:“还有不少,老奴再让人送来。”

    饭后的闲暇时光,李承乾翻看着这些劝谏的奏章,她们来来回回带来了上百份。

    李承乾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朝臣们劝谏话语。

    宫里宫外的人都知道,陛下看到这些劝谏奏章时的心情总是很好,陛下十分爱看这些。

    资产赋税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哪怕这个变革带不来太大的好处。

    在劝谏的奏章中,就如孔志约所言,他说往后恐怕没人再为社稷效命,将士们出征在外,就是为了得到军功,得到田亩,养活家人,打一仗就可以让后世子孙无忧。

    利益驱使人去拼搏,这话固然没错,孔志约的概念错了,这种错误在于他那陈旧的功利观,土地兼并至上的陈旧观念依旧没有改观。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件很漫长的事。

    土地兼并只会养出一代代不事劳作的人,之后就会出现一个个被安逸环境养蠢的脑袋,再难出现敢于求变,图强的人了。

    李承乾写下批注,对身边的内侍道:“交给许敬宗看,再让他交还给孔志约。”

    “喏。”

    内侍得到奏章快步离开。

    一道政令下达,引来了上百份请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章。

    李承乾仔细地看着每一份劝谏奏章,要做一个明君少不了被人劝谏,一个不接受劝谏的皇帝,难成明君。

    哪怕你只是看看呢?

    至于这一次充满争议的赋税变革,哪怕现在的政令被以后的人诟病,那又如何?

    只要有了一次反兼并的风潮,人们知道了反兼并带来的好处,后继者明白有这么一个方向。

    至于事情怎么做,以后的事又会成为什么样,李承乾不在乎。

    如今这些……足矣。

    “陛下,许尚书说他着了风寒。”

    李承乾翻看着奏章,语气轻慢且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威严,言道:“告诉许敬宗,他要是摆不平这些人,不如早点告老,告老之后,朕依旧给他俸禄,让他无后顾之忧。”

    “喏。”

    许敬宗的风寒其实并不严重,再听到内侍传来的言语,他终于明白陛下为何要将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陛下是要让自己扫清障碍,让政令能够通达。

    因病在家中休养了两天之后,许敬宗斗志满满地踹开了孔志约的家门。

    之后,坊间就有了传闻,听闻因田赋之策两人有了争吵。

    许敬宗还是那个许敬宗,那个从关中各县一路打到京兆府的酷吏。

    他许敬宗从来不是一个怕事的人,病是真病了,但病情有好转,他就找上了门。

    双方争执不休,许敬宗才不在乎他孔家的门风如何,将孔志约揍了一顿。

    以至于孔志约三天不能下地,一直在家中养伤。

    那天是黄昏时分,附近的坊民记忆犹新,那是孔志约的惨叫声,惊起了一片鸟雀。

    他许敬宗好久没有活动筋骨了,带着人接连闯了好几家,将那些劝谏陛下的人都说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