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农夫是概念神?三叶草了解一下! > 第1203章 去尊重,去守护

第1203章 去尊重,去守护(4/5)

里的“时间颗粒”浓度异常高,像是从维度夹缝漏进来的。

    李阳:是上次734维度危机的后遗症。虚空能量冲击导致维度壁垒出现微小裂缝,时间颗粒泄漏会扰乱植物的生长节律。

    小陈:(在旁补充)实验室的共生之藤样本也有反应——叶片上的纹路开始逆向旋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阳:让星芽给共生之藤注射“时间稳定液”,那里面有从溯洄藤提取的原初酶。另外,通知902维度,让他们关闭与1001的能量通道,防止时间颗粒扩散。

    (根维度的能量河突然泛起涟漪,溯洄藤的巨藤剧烈晃动,气生根像被电击般收缩)

    根维度研究员:能量河的流速加快了!监测到来自维度夹缝的低频振动,频率与上次734维度的共振污染一致!

    李阳:(脸色凝重)不是后遗症,是新的危机。这些时间颗粒是“前哨”,真正的污染正在维度夹缝中聚集。

    小陈: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共生之藤还没在所有维度普及,万一……

    李阳:启动“藤蔓信使计划”。让根维度的共生之藤释放孢子,通过能量河传到各个维度。孢子里含有气生根的抗性基因,能让其他植物快速获得抗污染能力。

    根维度研究员:可孢子的存活时间只有48小时,要传遍所有维度根本来不及!

    李阳:(指向能量河中央)让溯洄藤帮忙。它的逆生长特性能让孢子在时间流中“保鲜”,就像把种子储存在冰箱里。

    (溯洄藤的巨藤突然向两侧分开,露出下方深绿色的花苞。花苞绽放,释放出无数金色孢子,在能量河中随波逐流,遇到共生之藤的藤蔓便附着其上,生根发芽)

    星芽:(通讯器里传来惊呼)教授,1001维度的共生之藤开始“开花”了!金红色的花瓣包裹住能量塌陷区,时间颗粒的浓度在下降!

    李阳:那不是花,是“能量茧”。共生之藤在模仿溯洄藤的防御机制,用自身的基因链编织屏障。

    小陈:(看着探测仪)根维度的低频振动消失了!是气生根——它们吸收了振动波,转化成了新的生长能量!

    李阳:(长舒一口气)植物比我们想象的更团结。它们不需要命令,不需要通讯,只要根系相连,就知道该怎么互相帮忙。

    (三天后,跨维度联合学院的共生园里,李阳和星芽站在一株巨大的共生之藤下。藤蔓上,平衡藤的银灰叶片、和谐藤的金红花朵、溯洄藤的气生根交织在一起,像座微型的维度博物馆)

    星芽:教授,所有维度的污染都已清除。1001维度的能量塌陷区长出了新的双螺旋藤,902维度的液态浪涛里,共生之藤的根须织成了防护网,连最顽固的时空乱流都绕道走了。

    李阳:(抚摸着藤蔓)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你看这些气生根——它们不再只扎根于根维度,而是顺着能量网蔓延到了各个维度,就像在宇宙中织了件毛衣。

    小陈:(拿着数据板跑来)教授,最新的基因测序显示,共生之藤已经进化出“维度记忆”——在734维度生长的样本,会保留对共振污染的抗性;在1001维度的样本,则带着抵抗时间颗粒的基因。

    李阳:这才是真正的共生。不是简单的基因叠加,是能根据环境自主“选择”优势特性的智慧。

    星芽:那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继续培育新的杂交种吗?

    李阳:(摇头)我们该学会“放手”。让共生之藤自然生长,自然杂交,我们只需要记录、观察、学习。

    (共生藤的叶片突然沙沙作响,无数光斑从叶尖落下,在地面上拼出各个维度的坐标。光斑中央,一朵金红色的花缓缓绽放,花瓣上的纹路竟与维度生态网的能量图一模一样)

    小陈:这是……植物在给我们“汇报工作”?

    李阳:(眼中闪烁着泪光)不,是在邀请我们。邀请我们真正成为宇宙的一部分,而不是旁观者。

    星芽:(轻声)那我们该怎么回应这份邀请?

    李阳:(指向共生园外的试验田)明天开始,在这里种上来自所有维度的种子,不做任何基因改造,不设任何生长限制。让它们像共生之藤那样,自己找到共存的方式。

    (夕阳西下,共生藤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希望藤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两条缠绕的藤蔓。李阳、星芽和小陈站在影子里,看着花瓣上的光斑逐渐融入暮色)

    小陈:教授,您说未来的宇宙会是什么样?

    李阳:(望向星空)会是植物的样子。没有疆界,没有隔阂,只有无尽的连接和生长。就像这共生之藤——它从不会问“这是哪个维度的土壤”,只会说“这里有土壤,我就能生长”。

    星芽:(笑着点头)那我们就做宇宙的“园丁”,浇水、施肥,偶尔除除草,剩下的,交给植物自己。

    李阳:(伸手触碰最近的一片叶子)说得好。毕竟,宇宙最本真的样子,从来都写在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