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水当然是没有了,这一条笔直的路,把城市一分为二。西大桥是原来城市的西门所在,跨过了西大桥,就踏上了光明路,这条路长五公里多,走到头就是北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北门那里逐渐的繁华起来,既是我们这个城市不多的几条公交车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又是市政府周边的重要的核心区域,北门环岛从此就热闹非凡。
从北门朝南再走一公里多,就是青年路,在那条路的一个小巷子进去,那里就是我的学校了,那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一体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历史非常悠久,校史中记录了它的辉煌,早在延安时期就是以一个后来的共和国的元帅命名的子弟学校,经过漫长的搬迁历史,最终落脚在西部边陲首府。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学校里有很多军人,尤其是干部的孩子,他们普遍都是很霸道的。
我到这所学校上学,是我的无能,也是我的幸运。那时我们乌鲁木齐最好的中学是第一中学(现在还是),也在北门。小学的时候,初中要经过一次筛选,筛选的方法当然是要通过考试的,有资格参加这个考试的也是全市每一所小学推荐的尖子学生,那是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好的孩子。我有幸被推选了(所以小学时我还是个尖子学生,是个好孩子)。但是后来,我的成绩却差了一分半,从而与第一中学擦肩而过了。后来教育局免了我们的再次考试,允许我们这些考一中落选的孩子在几个中学中选择一个。
我出生后一直住在湖北老家,是由外婆带大的,但是因为我的户口在乌鲁木齐市,所以我七岁的时候,就要回来上学了,是我的姥姥把我万里迢迢的送过来的。因此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姥姥始终是我最亲切的亲人,但是很无奈,她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我却因为在上学而没有去送别。小学阶段我的口音很重,对这个西北城市根本难以融入,一切都要听父母的安排。所以,是父亲最后给我选择了这个中学,我自己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父亲选好后就让我背起书包去这个中学报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这里也很陌生,说话的口音又很重的我,在这里读了六年书,包括了我的初中和高中阶段,我认为那是我的黄金年华,也发生了很多让我一生都记忆的事情。
没有考上一中当然是我的无能,只要我当年做对一个很小的填空题,我就可以上一中,那个学校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的都能考上大学。而我最终只上了中专,主要还是因为我这个人非常贪玩,错过了很多次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人生的诸多遗憾。有幸的是,在这所中学我结识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同学(在一中也能结识很多有趣的同学),而且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忆的东西。
那个年代的每一所学校,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要分重点班、平行班的。重点班就是选拔的尖子学生,为学校争光的,平行班其实就是慢班,其他没有成绩或者也没有特长的孩子在平行班,凑数而已的班级。
我是考第一中学的落榜生,成绩自然没得说,所以到了这个中学就分到了一班,是初中最好的班级,全班成绩在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但是,据我的初中班主任沈老师曾经对我谆谆教诲时所说的,他与我的小学班主任是同学,关系又很好,我小学的班主任的爱人是这个中学的老师,所以我的小学班主任向当时教学水平很不一般的沈老师特别的推荐了我,说我学习成绩一抓就好,唯一的缺点是贪玩。沈老师有一股倔强的脾气,听说后就把我安排到了一班,因为沈老师是教研组长,这个小权力还是有的。然而,我没有再听到有人这样说,所以我有点怀疑这个说法。不过我很多年后还是很感激沈老师的,我的文学功底一直比较好(我不敢说太好,因为这个本事在我工作后深深的拖累了我)。
我人生第一次看大红榜,就是在这个中学的初中部教学楼前。那是很让我记忆深刻的事情。
学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所以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是时,都要在教学楼前公布一长排的红榜,最上面是班级,后面是学生的名字。好像还有班主任的名字,这个记忆不清了。我去报到的时候,是从青年路的正门进去的,走过一条长路后,就看到很多学生围在初中部的教学楼前叽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