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重生后,我靠破案走向权力巅峰 > 第961章 尸体解剖中发现的信息

第961章 尸体解剖中发现的信息(1/2)

    仪器发出规律的嗡鸣声,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各种元素的含量数据,但经过仔细比对,都是煤灰和土壤中常见的元素,并未发现异常。

    在对尸体周边进行勘察时,小孙使用了激光扫描测绘仪。这种设备能够通过激光束对物体进行三维建模,精确记录尸体的原始位置和姿态。红色的激光束在尸体表面快速扫描,仪器内置的软件迅速生成三维模型。然而,这只是确定了尸体被发现时的状态,对于案件的侦破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线索。

    小杨则专注于地窖的角落和缝隙。他用探针小心翼翼地插入墙缝中,试图勾出一些可能存在的物证。在一处墙角,探针带出了一小块纤维织物,虽然已经严重腐烂,但他依然如获至宝地放入证物袋中。“不管多小的线索都不能放过,说不定这就是关键证据。”小杨说道。

    两人又对整个地窖进行了磁粉显现处理,这是一种常用于提取金属表面指纹的方法。他们将特制的磁粉均匀地喷洒在铁门和地窖内可能被触摸过的金属部件上,然后用磁刷轻轻刷动。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时间的氧化和腐蚀,金属表面早已面目全非,磁粉无法附着形成清晰的指纹纹路。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凌晨。小孙和小杨疲惫地坐在地窖口,看着满地狼藉的勘查设备和装着微量物证的证物袋。“三年时间,足够让大部分线索消失。”小孙叹了口气说道。小杨点头表示认同:“不过我们发现的这些微量物证,也许能在实验室分析中带来转机。”

    尽管此次现场勘察没有发现直接指向凶手的关键线索,但两人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后续的侦查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基础。在刑侦工作中,有时候看似无用的线索,在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后,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带着这些希望,他们将证物仔细封存,准备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期待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找到揭开案件真相的突破口。

    地窖这边进行现场勘查的同时,尸体已经被运回了刑侦支队的法医解剖室准备进行解剖。

    解剖室的无影灯亮起时,李庆民的尸体泛着诡异的乳黄色光泽,如同被浇筑了一层半透明的蜡质外壳。张林戴着N95口罩和防护面罩,橡胶手套在器械盘里拿起柳叶刀,金属碰撞声在冷寂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尸蜡化的尸体解剖需要更谨慎。"他对着录音设备说道,目光扫过尸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皮肤纹理,那些因腐败气体积聚形成的蜂窝状孔洞,此刻都被尸蜡填充得严严实实。

    张林蹲下身,卷尺零刻度对准尸体足跟凸起的跟骨结节,缓缓拉直尺带,直至红色标线稳稳停在176厘米处。"身高数值确认。"他对着录音笔复述,余光扫过电子体重秤,液晶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最终定格在76公斤。尸体因尸蜡化呈现出不自然的肿胀,上臂与大腿的轮廓却依然勾勒出紧实的肌肉线条,指节叩击时发出沉闷的实响,印证着"体态偏壮实"的判断。

    "进行骨骼测量。"张林更换成游标卡尺,金属钳口精准卡住右侧肱骨近端。随着旋钮的转动,刻度盘上的数值精确到0.01毫米,他快速记录下骨干长度与直径数据:"上肢长骨符合成年男性特征,骨密质厚度均匀,无明显骨质疏松。"当卡尺移至股骨时,他突然停顿——股骨外侧髁存在一道半厘米长的陈旧性骨裂,裂缝边缘被尸蜡填充,形成珍珠母般的光泽,"生前遭受过外力撞击,愈合时间超过五年。"

    耻骨联合面在无影灯下泛着蜡质柔光,张林戴上立体显微镜,目镜中的骨骼断面呈现出独特的纹理结构。"联合面嵴沟深度变浅,隆突消失,形成较为平滑的平面。"他用探针轻点骨质凹陷处,"这种特征符合40-50岁年龄段的退变规律。"转而观察颅骨时,放大镜下的骨缝闭合状态成为关键线索:冠状缝前1/3已完全骨化,矢状缝中部出现骨性连接,这些不可逆的生理变化如同时间刻下的印记。

    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口腔。张林使用牙科探针小心撬开僵硬的下颌,尸蜡包裹的臼齿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磨耗面。"第一磨牙咬合面牙本质暴露,形成大面积磨耗窝,釉质边缘锐利度消失。"他调出牙齿磨耗度分级图谱对照,"根据Smith分级标准,这种程度对应45岁左右。"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死者肿胀变形的下颌角,增生的骨质在指腹下形成粗糙的凸起——那是长期咀嚼硬物导致的骨质代偿性生长,与牙齿磨耗程度形成完美呼应。

    "所有生理特征交叉验证,"张林摘下目镜,解剖刀在记录本上划出着重线,"死者年龄确认为45岁左右。"

    接着张林继续做解剖。

    柳叶刀切入尸蜡层时发出特殊的滞涩感,如同划开凝固的油脂。张林调整刀面角度,以15度斜角缓慢推进,防止破坏皮下组织。当切开胸部皮肤时,一股淡淡的皂化气味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