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抗战之无敌炮兵 > 第723章 繁荣下的危机

第723章 繁荣下的危机(1/2)

    练兵场的血腥味还没散干净,一线天基地的气氛绷得像拉满的弓。

    八月中的日头,威力一点没减。

    练兵场边上临时搭的凉棚底下,赵铁柱敞着怀,露出精壮的膀子,左胳膊的绷带拆了,留下一道蜈蚣似的暗红疤。

    汗珠子顺着疤痕往下滚,痒丝丝的。

    他低着头,粗糙的手指头,一遍遍摩挲着手里那个小玩意儿。

    是个木头雕的小马。

    巴掌大小,刀工有点糙,马鬃毛刻得毛毛躁躁,但那股子扬蹄子要跑的劲儿,活灵活现。

    木头是新削的,还带着点松脂的清香味儿。

    “柱…柱哥…”

    一个蚊子哼哼似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赵铁柱猛地抬头,其其格站在凉棚边上的阳光里,脸蛋红扑扑的,不知道是晒的还是臊的。

    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旧红袍子,怀里抱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阳光给她头发丝儿镶了圈金边。

    “给…给你…”

    其其格飞快地把布包塞进赵铁柱怀里,像被烫着了似的缩回手,头埋得低低的,只露出通红的耳朵尖,“新…新烤的…羊奶馕…还…还热乎…”

    布包入手沉甸甸的,温热的香气透过粗布直往外钻,混着奶味和麦子的焦香。

    赵铁柱这糙汉子,喉咙突然有点发哽。

    他笨手笨脚地想掏那木头小马:“那…那啥…这个…给你…”

    其其格却像只受惊的小鹿,飞快地抬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神水汪汪的,藏着千言万语。

    她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像风吹过草叶子:“活…活着回来…吃…”

    说完,转身就跑,红袍子像团火苗,消失在营房拐角。

    赵铁柱愣愣地站在原地,一手攥着温热的馕包,一手捏着汗津津的木头小马。

    那姑娘最后那句话,像颗小石子,在他心湖里砸出老大一圈涟漪,一圈圈荡开,又暖又涩。

    “嘿!柱子哥!傻乐啥呢!”

    几个新兵蛋子训练完,一身泥猴似的凑过来,挤眉弄眼,“其其格姐又送好吃的啦?见者有份啊!”

    “滚蛋!”

    赵铁柱回过神来,笑骂着把木头小马小心揣进贴胸的口袋,像藏了个宝贝。

    他把馕包扔给那帮小子,“分分!堵上你们的嘴!”

    新兵们欢呼一声,一哄而上。

    赵铁柱看着他们闹腾,嘴角咧着,可那姑娘的话,还在耳朵边打转。

    “活着回来…”

    他摸了摸胸口的木头疙瘩,硬硬的硌着皮肉。

    心口那块地方,也跟着硬邦邦地发紧。

    绥远城里,库伦光复后第一个像样的大集,开张了!

    就在原先鬼子兵营外头那片空地上。

    日头晒得土发白,可挡不住四面八方涌来的人潮。

    空气里那股味儿,复杂得很。

    羊膻味、马粪味、刚出炉烤馕的焦香、煮奶茶的奶甜、还有汗味儿、尘土味儿,

    全搅和在一块儿,热烘烘地往人鼻子里钻。

    “瞧一瞧看一看嘞!上好的蒙古刀!锋利得能剃头!”

    “新挤的羊奶!甜得很!”

    “盐巴!洋火!救国军供的新鲜货!”

    吆喝声此起彼伏,蒙语汉语混着喊。

    穿着各色袍子的蒙古牧民,赶着牛羊,用皮毛、奶酪换盐巴、茶叶、针头线脑。

    穿着迷彩军装的救国军士兵,也三五成群地挤在人群里,新奇地东张西望,掏钱买点零嘴,或者给家里捎点小玩意儿。

    脸上都带着笑,一种劫后余生、盼着好日子的笑。

    几个头发花白的蒙古老阿妈,坐在小马扎上,面前铺着块毡子,摆着手工缝的皮靴子、绣花的烟荷包。

    她们眯着眼,看着眼前这喧闹的人流,满是皱纹的脸上,是许久不见的安宁。

    旁边,一个瞎眼的老艺人,抱着把磨得油亮的马头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古老的调子。

    琴声呜咽悠长,混在集市的各种声响里,像草原深处吹来的风。

    楚天鸣也换了身普通的灰布褂子,戴顶旧草帽,混在人群里慢慢走着。

    黄旭和叶枫跟在他左右。

    看着眼前这烟火气十足的景象,听着那讨价还价的嘈杂,闻着那混杂却生机勃勃的气味,楚天鸣紧绷了许久的嘴角,难得地松弛下来,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不容易啊,这块被战火反复蹂躏的土地,终于透出点活泛气儿了。

    “司令,您看,”

    黄旭指着一个新搭起来的棚子,几个救国军后勤部的兵正给排队的牧民分发新打的铁锹、锄头。

    “农具供上了,开荒队那边进展也快。”

    叶枫也笑着接话:“老巴图带着骑兵营在草原上剿了几股流窜的马匪,商路也清静多了。照这势头,入冬前,库伦城里都能亮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