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现在余桦的经济实力允许他偶尔挥霍一下,这几年他的版税越来越多,甚至多到他已经开始瞧不上稿酬了。
也是因为家里没有经济压力,他老婆陈红才能放任他平时花钱培养兴趣爱好。他的这些爱好,也花不了太多钱。
况且看到余桦去发展其他爱好,总比天天找人打牌要强。
而周彦最羡慕余桦的是,他依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但是走在大路上认识他的人依旧不多。
就像今天一样,这么多人来敬周彦酒,却没有人认出来余桦。
不容易被人认出来,就能避免很多麻烦。
周彦本来大众知名度就高,现在又自己主演了自己的电影,他这张脸的知名度就更高了。
现在他走在路上,被人认出来的可能性比以前高太多了。
虽然周彦说的是真心话,但是陈红倒也未必当真,毕竟周彦可是大家都羡慕的存在。
之后有一会儿都没人来敬酒,余桦又问道,“去香江的事情,你决定了么?”
“我肯定会去,毕竟我们乐团也是有任务的。”
“你要去,那我也去。”余桦笑了笑,又看向史铁笙,“铁笙,跟我们一起去香江看看吧。”
要是以前,史铁笙大概会沉默不语,因为他知道自己出远门就是拖累人的存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但是现在跟余桦他们天天跑来跑去的,渐渐地,他已经习惯了出门。
史铁笙推了推眼镜,“我确实想去香江看看,不过到时候你可能要辛苦一些。”
“没事,我们团人多,到时候大家都能帮把手。”余桦笑道。
周彦则说道,“你跟我们乐团一起过去吧,我们自己包了架飞机,跟我们比较方便。”
现在钢琴少年乐团出行,基本上都是自己包一架飞机,这样不仅舒服还能省不少事情。
如果不包机,单是他们的乐器就要添很多麻烦。
包机的情况下,史铁笙跟他一起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到时候史铁笙直接跟周彦一起去前面就行了,不用在后面挤在小座位里面。
史铁笙也知道跟着周彦比较省事,便笑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旁边余桦挑着眉毛说,“你们那架飞机,总不能缺我这一个位置吧?”
周彦上下看了看余桦,“我是乐团负责人,跟着乐团一起走,合情合理吧?铁笙情况特殊,跟我们一起走,人家也可以理解。你嘛,要是跟我们一起走,回头作协的那些人要说你搞特殊。”
余桦笑盈盈地说,“我倒也不怕别人说我搞特殊。”
“他更怕自己搞不了特殊。”史铁笙笑呵呵地说道。
“不要瞎说。”余桦义正词严,随后又笑了起来,“铁凝打电话跟我说,这次去香江做文化交流,可不是公费旅游,让我们都要认真一些,要为两边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来。”
“你怎么跟她说的?”周彦笑着问道。
“我当然一口答应,后来我还跟她说,我们这些作家,社会影响力不足,不如跟你们乐团做一做联动,比如让我们集体去听你们的音乐会。”
“她怎么说的?”
余桦撇嘴,“她是一口拒绝。”
周彦笑了笑,“她不拒绝才有鬼,说了不是让你们去旅游的,你倒好,还想去听音乐会。”
“时间也不冲突。”
时间确实不冲突,不然的话,周彦也没有办法参加作协那边的活动。
只不过这种建议铁凝肯定不能采纳,不然回头被报道出去,影响不是很好。
“这次我们去香江做文学交流,那边有哪些人出席?”周彦好奇问道。
余桦想了想,说,“我就听说,刘以鬯和冯伟才会到场,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
“冯伟才是谁?”
余桦说的这两个名字,周彦只知道刘以鬯。
刘以鬯出生于上沪,早年在渝都、上沪等地活动,后来解放前去了香江,担任过《香江文学》的主编,被誉为香江文学教父。
周彦对刘以鬯了解其实并不多,只是之前度过他几篇。
刘以鬯的作品具备一定的实验性跟创新性,喜欢尝试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作家喜欢尝试创新是好事情,但是没有自己的风格是大忌。
刘以鬯就是这样的情况,人们聊起他,就只记得他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风格,但是要说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却又说不上来。
而且要说刘以鬯的代表作,公认的应该是他的长篇《酒徒》。
这部《酒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但是将它作为一部意识流来看,却又不是十分出彩。
周彦读过这部,看前面的时候,甚至有种在看刘以鬯自传的感觉。
酒徒是一个职业作家,生活经历丰富,文学素养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