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曹操的痞军师 > 第822章 杨仪

第822章 杨仪(1/2)

    至于杨仪,这个人却是与马谡全然不同,至少根据散碎的历史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仪是能做实事的。

    早期的时杨仪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历史上曹操兵败之后荆州被魏蜀吴三家瓜分,傅群为建安后期曹操任命的魏属荆州刺史),之后杨仪弃了傅群投奔了关羽,而关羽则是任命了杨仪为功曹,并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

    到了蜀地之后,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后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曾升任杨仪为尚书,然而到了刘备称帝,准备东征东吴之时,蜀国朝堂上却爆出杨仪却与尚书令刘巴不合,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到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试问一国尚书的任命可不是小事,怎么会只因二人不合就直接改任呢?

    姑且不论杨仪与刘巴的不合之中孰对孰错,至少对于二人之间的矛盾来说,刘备是更倾向于保护刘巴的。

    但于此同时,也能够看出刘备对杨仪是寄予厚望的,毕竟弘农这地方对于杨氏族人来说非常特殊。

    后世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杨氏出弘农。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弘农杨氏源自姬姓,为晋国公族羊舌氏,太傅叔向之后。

    而后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士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

    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换句话说,弘农这地方对于杨氏族人来说,就是他们的祖庭!

    而对于不知道迁出来多少年的杨仪来说,这简直就是在告诉他,只要安心为他刘备办事,将来你杨仪就是弘农杨氏的正统!

    只能说刘备对于人性的把握的确高人一等,至少这份画大饼的本事就远非一般的领导能够比拟的,只用了一块还没纳入治下的领地就直接安抚了手下的情绪。

    那么当时的杨仪就真的相信了刘备画出来的大饼吗?

    回答是肯定的,毕竟当时的刘备虽然刚刚丢掉了荆州,但携七十万大军东进、战将千员的大势,几乎使得蜀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是那个必然会一统天下中兴汉室的雄主!

    只可惜东吴继周瑜、鲁肃和吕蒙之后又出了个陆逊……

    但杨仪也没有气馁,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又在刘备死后拿出了个北伐计划,这似乎……

    弘农距离他杨仪好像更近了?

    当然前提是北伐能够成功的话,或者说只要拿下长安,他杨仪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弘农的太守了……

    所以在此期间,杨仪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的在帮着诸葛亮完善北伐的细节。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杨仪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定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诸葛亮为此作下了《甘戚论》,但二人无所感触。魏延曾经举刀指向杨仪,杨仪则泣涕横集。费祎常常调和二人,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二人各尽其用。

    然后,然后诸葛亮就无了……

    但多年的共事也让诸葛亮对杨仪的为人极为了解,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只能说诸葛亮对于杨仪与魏延这样的人,用的都是他们的能力,但却在时时防备着他们的品性。

    所以说,如今的社会中很多人过度重视能力而忽略了道德修养,本质上就如杨仪一样,是一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做过多少错事就会有多少报应,不是不报,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而已……

    而对于刘章来说,他此时的选择跟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于人才来说,用其长不用其短就行了,甚至对于马谡与杨仪二人的去处,刘章都已经有了腹稿,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去亲自接触一下二人,看看这对哼哈二将是不是真像历史上所描绘的那样……

    如果能为国家所用那的确是极好的……

    然后……

    “襄阳马幼常(杨威公)拜见许昌侯!”

    拿到拜帖的马谡迎出去老远,与之一起迎出来的还有那个与其隔三差五就吵上一架的杨仪……

    “二位不必多礼,本侯向来对这些礼数不是很在意,今日冒昧前来拜访也是慕名而来,若有打扰之处还请二位见谅了。”

    刘章嘴上虽然这样说着,但行动上还是依着礼数拱手还礼,只是在说话间刘章总觉得面前的两人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异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