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帝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但是就近些年钢铁产量的增速上,我们是不如美国的。”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20年后,帝国一直在对钢铁产业进行调整,尤其是国有钢铁企业,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
“而这几年,钢铁产业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贡献来自民营钢铁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弗里德里希听着工业部的报告,对于目前东非钢铁产业发展,也有了大致了解。
近十年来,东非新增的两千万吨钢铁产量中,大一部分来自外资和东非民间投资,而东非钢铁产业的主力,也就是那些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则一直在更新设备还有限制产能的盲目扩张。
虽然,国有钢铁企业的产量变化不大,但是依旧在东非钢铁产量中占据大头,而且通过这些年的“瘦身”,变得更加精悍。
相对应的,过去十年经济整体上是过热的,东非市场上对钢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国有企业产量跟不上,自然也就促成了外资和民间资本自动补齐市场上的空缺。
不过,世界钢铁产量发展最突出的还要属美国,美国的钢铁产量追平了前世同时期美国的钢铁产量,也就是五千多万吨。
要知道,本时空里美国在工业上可是有着东非和德国两个强大对手,东非作为新兴经济体不用多说,德国工业同样不容小觑,在战后迅速恢复,并且没有前世战败国条约的限制。
所以,美国钢铁产业在东非和德国两个同样比较强劲对手的竞争下,居然能达到前世同时期水平,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如今美国市场的“火热”程度。
尤其是和东非对比后,就更加明显,要知道东非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同时市场规模也要大于美国,毕竟东非人口接近两亿,而美国只有一亿两千多万。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海外市场的情况下,东非天然比美国多出将近八千万人口的市场,但是,美国的钢铁产量却只比东非少了一千万左右。
就算海外市场,美国和东非之间的差距也不可能太大,所以,美国的钢铁产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已经远远超过它自身对应的市场规模。
这也就意味,美国经济的泡沫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东非钢铁市场,东非政府还能进行干预,而美国基本上是放任市场的野蛮增长,但是如今美国正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咆哮的二十年代,绝大部分美国人的理性已经完全丧失。
除了东非和美国这两个不能以常理推之的国家以外,德国钢铁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战后极短的时间里,德国的工业就全面恢复,因为一战中,德国本土基本没有受到太大打击,原本工业设施保存完整。
并且在战争后,欧洲其他地区重建,尤其是德国周边地区,也就是原主要交战区对钢铁需求十分旺盛,这让德国钢铁企业在战后吃了个饱。
截止到现在,德国的年钢铁产量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吨,而前世德国在二战前,钢铁产量才达到这个水平。
就从钢铁产业发展的情况来说,如今的德国远比前世同时期更加强大,尤其是工业领域,德国已经是事实上的欧洲领头羊,反观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发展就相对缓慢了。
尤其是英国,这十年里英国的钢铁产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整体上呈现衰退趋势,不仅技术已经落后,产量也越来越低。
也就是英国依旧有庞大的殖民地托底,否则的话,英国钢铁产业很有可能出现“大溃败”的局面。
不过,正是因为德国过于强大,这也让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戒备心日益上升,甚至已经有部分国家和苏联暗地里接触,从而扶持苏联来遏制德国的发展。
至于,东非和美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待遇,那是因为东非和美国已经完全成了气候,根本没有被遏制的可能性。
而德国不同,虽然德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强大,但它对周边国家并非压倒性优势,这就让其他国家在对付德国方面,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而其中最好的对象就是苏联,苏联体量庞大,但是工业和军事能力远不及德国。
前世,德国因为战败的原因,所以采取和苏联的合作,让苏联的军事和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就比如两国联合研制武器等等。
而这个时空里,苏联也就没了这个机会,反而被德国严防死守,这显然极大限制了苏联获取军事和工业技术的途径,再加上沙俄和之前苏联对德国的糟糕战绩。
这使得整个国际社会都不看好苏联,假设两国发生战争,那大部分人都认为德国必然会取得胜利。
如此“贫弱”的苏联,显然需要一定的扶持,从而来达到部分国家制衡德国的需要,这其中就包括英国,法国,甚至是美国和东非这种域外国家。
法国反德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