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不是吧君子也防 > 离裹儿:女帝未央(番外二)

离裹儿:女帝未央(番外二)(3/3)

位十分推崇良翰诗的小仕女,依旧强推此新诗为今夜宴会上的中秋词第一。

    于是便引起了一些男宾才子不满,毕竟人家欧阳良翰都不在洛阳,而且这首新诗虽然和秋韵沾边,但是和中秋词可不沾边,写得好归好,但被女宾们如此推崇,一些男宾自然看不下去。

    另外,长乐公主隐隐心知肚明,这些男宾敢反对还有一个原因——似是认为她与欧阳良翰还有未化解的私仇,算是在揣测她心思了。

    看着有些争论的众人,长乐公主脸色无奈。

    各执一词的男女双方皆转头找她做主。

    长乐公主欲语,突然转头,被不远处帘帐后方的某道身影吸引了目光。

    宴会众人循着她视线看去。

    发现有一位梅花妆小女郎从屏风帘帐后方的女宾区走了出来。

    是那位全程未发声的小公主。

    只见她经过了争执双方身旁,来到正中央的桌案前,低头似是看了看桌上的那首良翰新诗,有些安静。

    原本不满的几位士子才人也安静下来,面面相觑。

    离裹儿目光落在纸上,缓缓浏览:

    “……予出官三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并序》……”

    虽然不是近日以来第一次读这篇《琵琶行》,虽然已倒背如流,但离裹儿此刻依旧完完整整的又看了一遍。

    特别是它的并序,好像比正文更吸引她,读正文反倒没有这并序有感触。

    离裹儿深知,正文或许有修饰夸张的成分,但并序却是笔者有感而发真情实意的流露。

    也不知为何,她就是一股奇怪的同感,像是那一夜她也和琵琶女、叶薇睐、胡夫一行人一样,站在那个泪湿青衫的醉熏青年身边一样。

    常读常新。

    离裹儿看有些出神,用周围瞩目她的宾客们微不可察的细音呢喃:

    “……好一首琵琶行……还说不善文华……还有……明明你总赢,却总是这般怅然忧愁……你到底在担心些什么、在思虑些什么……又深藏了多少东西……”

    众人看见,这位小公主突然转头,朝欲言又止、推崇此诗的小女宾道:

    “你说的没错,此篇确实是今秋诗词第一,可传世亦。”

    此语落下,全场寂静。

    原本反对的几位好胜才子顿时讷讷不语。

    片刻后。

    “善!”

    长乐公主率先起身鼓掌,全场众人纷纷跟随起身,赞许起来,褒奖之词不绝于耳,帘帐后那几位推崇的仕女小娘们也小脸涨红。

    这篇从浔阳江头传到洛阳朝野的《琵琶行》,在分量极重的姑侄二女站台下,全场一边倒的歌颂传抄起来。

    而长乐公主府上的中秋宴会,又是洛阳这个风花雪月的名利场上格调最高、受瞩目程度排在前三的重要宴会,算是某种风向标,从中脱颖而出的诗词,第二日必会传遍两京士林,若才华过硬,也会发酵到名扬天下……

    就在决出“魁诗”、晚宴人声鼎沸之际,有才子文人若有若无的望向离裹儿,却发现她不知何时已经走人,身影消失在屏风后方。

    或许是被某首诗词感染,宴会收尾时,离裹儿没有多留,在闹声中提前走人了。

    长乐公主余光瞧见,招手喊来下人,询问了几句,眼神闪了闪。

    她站起身,让友人代替主持,起身离开了拙古园,追上了某个梅花妆小女郎。

    “姑姑这是作何?”

    离裹儿回首看见长乐公主身后正跟着几个随从。

    他们搬着一尊重物,用红布遮盖,跟在她们身后。

    长乐公主笑说:

    “裹儿喜欢,这尊佛像就送裹儿了。”

    离裹儿推脱了一番,有些无奈,只好收下。

    很快,来到府门前,姑侄二人分别。

    离裹儿回到马车,掀开车帘,朝长乐公主有些亲昵不舍的挥手。

    长乐公主微笑目送车辕驶向皇城。

    待车辕驶远,离裹儿放下车帘,小脸蛋顿时平静下来。

    车内,新换宫装的彩绶好奇看着被搬上来的重物,却听到自家小姐突然问:

    “浔阳来人安顿好了?”

    彩绶反应过来,小鸡啄米般点头:

    “嗯嗯。”

    她垂眸:

    “回宫后,带她去暖阁见我,先别带去寝宫,别让谢姐姐看到。”

    彩绶乖巧点头:

    “是,小姐。”

    没多问也没有多想。

    离裹儿安静少顷,又摸了摸袖中某物,缓缓掏出。

    她凑着彩绶手中灯盏的火焰,低眉看了一眼。

    是一根普通的木簪子。

    他的木簪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