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水师当然不会停靠壕镜,所以选择停靠黄埔洲和琵琶洲。
庞大船队的出现,顿时惊醒了岸上巡防士兵,并快速逐级上报。
好在,警钟只响起小半个时辰就停止,广州城里的官老爷可是知道有大明船队会在近日抵达广州休整。
得到消息,城里官员纷纷穿戴整齐前往港口迎候。
广州港什么时候出现过这么多的海船,当大明水师出现在广州港外时,那壮观场面就震惊了港口里一众广州官员。
风帆遮天蔽日,让港口上的官员们已经看不到远处的海平线。
港口的码头是无法同时供这么多海船靠岸的,于是船队只能分批次靠岸。
贡船,自然是优先靠岸,因为这里面不仅有大明正副大使,还有西洋诸国使团。
早就训练过的广州卫所士卒整齐列队在港口附近,手中旌旗随风飘扬。
这些都是卫所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卒,为的就是给海外使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贡船靠岸,系好缆绳,搭上跳板,殷正茂和俞大猷当先从船上下来,和前来迎接的官员寒暄。
同时,他们也第一时间接到了来自京城的命令。
“俞提督,这是兵部下的紧急命令。”
俞大猷从总督手里接过文书,冲周围官员拱拱手,就躲到一边看起来。
而殷正茂也有公文,不过就是给他规划的此次北上路线,沿线接待工作都已经做好。
兵部给俞大猷的命令,对俞大猷来说有点怪异,除了交代继续率领水师北上,护送使团周全外,就是要他尽快从贡船中抽调一艘最好的贡船立即北上天津。
一开始俞大猷还有些奇怪这条命令,贡船去天津做什么?
不过,等看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命令后,他才恍然大悟。
朝廷预备在天津集结南海和东海水师,举行水师大阅。
那先调一条最好的贡船北上也就说得通的了,朝廷大员大阅必然就是要登上这条贡船观看。
另外,他还需要从手下抽调一队精锐的鸟铳手和炮手训练方阵,参加京城的大阅仪式。
“嘶朝廷这阵仗也太大了点。”
有点倒吸一口凉气,准备这么许多可是够麻烦的。
为了装声势,朝廷也是够拼的了。
俞大猷只能在心里想到,把文书收入怀里,他很快又融入官员队伍里,现在殷正茂正带着广州城里的官员迎接后面大船上下来的外宾。
当然,此时大明的地位在那里摆着,他们要表现的不过就是大明好客的一面,绝对不存在崇洋媚外的情况。
实际上,大明官员看到这些长相各异的外国人,倒是不经意间表现出一丝傲慢之态。
是的,这个时候的大明就是这么牛。
在建州女真造反前,大明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即便是拥有庞大海外领地的西班牙,或许他们有足够的金钱和装备,但整体国力依旧远远不及大明。
但就是那亿万人口,就不知道甩了西方整体几条街。
更别说被西方视为珍品,而在大明不过寻常之物的那些手工艺品,大明的生产力数倍于西方并非危言耸听。
西方唯一能和大明相比的,也只有他们集中造船所营造的航海事业和殖民地抢掠到的金银。
至于火器,还是那话,此时火器的技术差距并不大。
当在魏广德要求下大明兵器局专注研发长管炮以后,这种差距就几乎已经被拉平。
大明不缺火器专家,只是他们不务正业,喜欢捣鼓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比如那一窝蜂,几十支火箭连续发射。
场面确实壮观,但实战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远不如火枪和火炮的组合来的实在。
还有水师的火器,那什么古代版鱼雷、反舰火箭,其实在这时代还不如大炮实在。
当然,大明水师战船上也配有弓弩火箭、火砖,不过那是近距离点燃对方船帆用的,目的是为接舷战做准备。
魏广德能做的,只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去除,让他们集中研发提升鸟铳和大炮的威力即可。
外宾被安排上马车,这是广州知府衙门从民间富商手里借来的,否则官府还真没有这么多交通工具。
而殷正茂、俞大猷则是乘坐轿子,不过上轿前,俞大猷和殷正茂在一起嘀咕了几句,随后殷正茂先坐轿子进城,俞大猷留在码头上,对靠岸的贡船逐条进行检查。
朝廷要状态最好的船,对此俞大猷自然不敢轻忽,亲自登船检查,最后挑出两条封舟,让那些留在船上的外国使团成员看着,把船上物资卸下来,转运到其他船上。
俞大猷又亲自挑选最好的水手,拿着他亲笔签名的手令,驾驶两条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