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隆万盛世 > 第1246章 1337征税办学

第1246章 1337征税办学(2/3)

些书院捐资助学。

    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入仕官员都会做的,多多少少都要捐银子助学。

    说是刷名望也好,镀金也罢,实际上出名的书院,那是真不缺经费,关系网也非常庞大。

    魏广德也怕这些老学究较真,到时候和朝廷政令对着干,被张居正拿来杀鸡儆猴。

    “何心隐这个事儿,到时候看着办,能救则救,尽力就行,也算是对家乡父老有个交代。”

    魏广德继续说道。

    魏广德这么说,也基本就是对这个事儿定了调子。

    “可是,这事儿真能在朝中通过吗?”

    倒是江治,这时候有些迟疑着说道。

    “此事对与不对暂且不说,只要内廷批红下旨,官员可以上奏反对,但政令已然下发就得执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是要摘帽子的。”

    魏广德摇头,不屑说道。

    此事,魏广德都可以确定,必然会有冯保参与促成,只要张居正说服他。

    第二日,魏广德照常入阁办差,张居正也没有再拿出那份奏疏商议,大家就像无事般各自忙活手里的差事儿。

    不过之后几天,张居正不断召集张四维、王国光、张学颜等人入府,显然也是要先统一他那一边的态度。

    总不能他拿出奏疏,自己阵营里的人先跳出来反对。

    已经丢了几次脸,张居正也没厚脸皮到无所谓的态度。

    而之所以张居正迟迟没有拿出奏疏,按照魏广德派人打听的结果,那就是张四维、张学颜等人倒是没多说什么,可王国光等少数人还是坚决反对。

    是的,禁毁书院对于读书人来说,真不是小事儿。

    因为有这些掣肘,此事行为倒是迟缓了一些,甚至户部张学颜的奏疏都先上奏,张居正整饬学风的奏疏也没有拿出来。

    户部奏疏,是直接送到首辅值房里,下午散衙前,张居正也是煞有介事召集阁臣商议此奏疏。

    “加税?”

    张居正、魏广德都是看过这份奏疏的,对内容都不陌生。

    魏广德还是看了眼正式的奏疏,和之前初稿变化不大,随即就把奏疏递给了张四维。

    但是作为商家出身的张四维看到户部奏疏,第一反应就是户部要向商家征税了。

    “国朝税制早已有之,怎么能说改就改。”

    张四维匆匆看完户部请征换帖银的奏疏,马上就开口说道。

    话音落下,张居正的视线就投向魏广德,那意思就是示意他来说。

    张学颜的奏疏,这次的改动其实就是按照魏广德的建议,把天下货物分为普通货物和精品货物两类。

    民间百姓所需普通货物,按照国朝制定的三十税一进行征收,而对奢侈精品,则采用十税一。

    “税制及分摊商税,都是早年间定下来的,现在大明各地变化甚大,各地生产的商品早就不是国初那会儿的情况。

    国初那会儿,什么都缺,现在则是商品产量增加不说,许多地方也有新的商品产出。

    原来定下的商税,早就不合时宜。”

    朱元璋定下的大明税制,其实很操蛋的一点就是定额。

    这个定额不是根据贸易量多寡计算的定额,而是一个地方商税如果定下一百两,那就算贸易量增长百倍、千倍,他还是只能征收一百两银子的商税。

    这也是大明从建立到灭亡,国力增长再多,于国家财政而言,居然没有半点影响的原因。

    朱元璋终究目光短浅了些,没考虑到时代变迁可能引起的变化。

    而大明的商人,那真是便宜占尽。

    或许国朝之初的商税,在当时确实按照三十税一进行征收。

    可到了中后期,商品产量增加后,怕是百税一都没有。

    手工艺品产量可以增加,但田地产出确实基本不变的,所以朱元璋重视的农耕反而有点税赋没降,商人则是占尽便宜。

    “我看张尚书的奏疏就很不错,既不增加官府负担,也能让户部有长远进项,而且还考虑到民生,对百姓生计影响几乎忽略不计。”

    魏广德说的,自然就是对百姓真正使用的普通商品征税三十税一。

    “对于商贾,朝廷征收的税费,其实最后不也是买家买单,并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取什么。”

    魏广德说这话,也是在提醒张四维,户部加收的换帖银,最后其实还是消费者在承担这部分税收,并不是让商人出银子。

    好吧,张四维也只是刚看到这份奏疏,所以本能的以为是户部要对商人加税。

    可是他却忘记了,商人承担的税收,其实最后都是转嫁给消费者,他们居中才不会承担什么损失。

    而对地方,其实明万历年间关于矿税为代表的争夺,本质上就是万历皇帝在抢地方征收的商税。

    各地商税是定额,不能超收,就算有多的,也是官员们私下里笑纳了,并不会登上官府的账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