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隆万盛世 > 1187张居正的担忧

1187张居正的担忧(2/3)


    他们现在,应该是不可能反悔了,呵呵.”

    “那好,缅王,我这就出去带他进来。”

    罕拔听到莽应龙的话,立即笑着说道。

    很快,罕拔就到了营门,果然看见线老三带着几个家丁就来了这里。

    “罕拔大人,可算见到你了。”

    线老三主动拱手笑道,热情上去攀谈。

    “怎么,城里出了什么变故吗?”

    罕拔看出今天的线老三貌似比昨日还要热情,显然有情况发生,当即询问道。

    昨日的线老三,虽然也已经决心投靠,可毕竟手里还有筹码,所以还能和他谈谈条件,但是今天这么热情,明显就不对。

    “没有,只是我大哥已经完全掌控了潞江城,他催我尽快过来拜见缅王,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配合我军过江。

    现在保山城那边还不知道,兵贵神速,如果这个时候全军突击过河,等我们兵临保山城下时,那李成梁可能还来不及反应。”

    线老三自然不会直接漏底,自己这边已经事发,朝廷已经知道了。

    所以,还有尽快把计策定下,让缅军过江,才能确保他们在缅军中的地位。

    这,也是线家现在在缅王眼里唯一的价值了。

    如果时间耽搁久了,明军援兵抵达河对岸,在想过河可就难上加难。

    河对岸的明军虽不归线贵管辖,可虚实却是一清二楚,就一个游击带队,兵马不过数百人而已。

    线贵虽然就可以直接把这些明军击败,可他还想抓稳手里的两千来兵马,也不愿意损失多少。

    大明这边不说了,在缅甸,那就是讲究实力的地方,手里的实力就是你在缅甸国内的地位。

    线贵虽然不是缅甸人,可对那边的情况也是耳闻目染,看得多了。

    土司只要手里有兵,又愿意听缅王的调遣,就能成为这个地方的土皇帝,为所欲为。

    没了兵,土司算个屁,地方直接就被缅王分给别人了。

    兵越多,地盘越大,这就是缅甸那些土司领地的规矩。

    也就只有东吁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才是按照缅王的一直在运转。

    总体来说,比大明控制的宣慰司还要残酷许多。

    罕拔虽然不怎么相信,可线老三的话有一句说道他心坎上了,那就是“兵贵神速”。

    带兵打仗的人,就算没有总结出这个词儿,但也会在实际作战中使用。

    此时听到罕拔耳中,就觉得很有道理。

    看了眼线老三这个草包,心里倒是对大明的文化有了敬意。

    从这样的人口中都能听到这么有道理的话,看来汉家文化回头还得好好学学。

    由此,不免又想到缅王常年不离手的那本汉人的书,叫什么《三国》的,也得找来叫人讲讲。

    罕拔是有点文化的,至少汉字认识一些,不过看汉人的书就太难为他了。

    好吧,只能说当初他看的都是汉人考功名的书,自然不是一般人能看进去的。

    缅甸人中但凡能看进四书五经的人,大多会选择跑到大明参加科举,大明也对他们来者不拒。

    实际上,明朝的进士还真有外藩读书人成功考取进士的实例。

    从唐朝开始,就有直接让藩属国士子考进士的先例。

    比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进了国子监,后来考中进士,留在大唐当官,一度归国,后来又返回唐朝,葬在长安。

    唐穆宗时,设立“宾贡制度”,番邦可以向大唐推荐“宿卫学生”,被推荐的学生可以进国子监学习,并参加“宾贡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

    然后可以选择回国,或者参加吏部遴选,留在大唐做官。

    新罗崔致远考中后,担任过溧水县尉,给高骈做过幕僚,还写过《檄黄巢书》,最后回归新罗。

    一直到唐末,宾贡进士有58人,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登科的也有几十个。

    北宋延续了这一制度,开宝九年,高丽金行成入国子监,后来进士及第,朝鲜王要他回去,他死也不走,官至殿中丞。

    太平兴国五年,高丽康戬进士及第,留在北宋为官,还弹劾过寇准。

    由于元末明初多年的战乱,科考就像动乱时期的高考一样,耽误了许多年。

    当明朝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时,已经是洪武四年了。

    这次开国第一考,最终有一百二十人考取了进士,其中有一位来自朝鲜半岛,史料中原话是“高丽国中一人“,名叫金涛。

    那年有四位高丽国学子来中国读书,只有金涛一人中第。

    在《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金涛的经历“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

    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还。“

    高中进士后金涛被安排到东昌府任安丘县丞,不过他竟然以语言不通为由申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