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堂中振奋,人心激荡!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堂中振奋,人心激荡!(2/3)

所思。半晌,他抬头看向朱瀚“皇叔,我若愿以策取势,是否就能避开兵戈铁血,让这大明百姓不再受苦?”

    朱瀚望着他,眼神中浮出一丝复杂“避得一时,避不得一世。你能行策救世,是你的仁;可你要成就一番太平,终究还需有人,替你守得万一。”

    朱标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那侄儿就以策渡人,以义扶国,以德立世。”

    朱瀚微微一笑“如此,便好。”

    三日后,青策堂设于东宫偏院之内,门额由太子亲书“青策堂”三字。

    堂中无金玉装饰,无丝竹鼓乐,仅置长几数列,文案简洁,墙上挂着时事图卷与舆图。

    初堂之日,除林复为首座,尚有八人应召,其中有游士、寒儒、郡吏、小贩、医者,皆非朝中旧臣,却各具一技之长。林复亲自引众入堂。

    “此堂不同朝议,不拘礼仪,只讲真言,不避高下。”

    林复一语落下,众人便知青策堂非空名之设。

    堂中静默片刻,一位身形瘦削、衣着朴素的青年抱拳道“草民王潜,原是南郊市井贩药之人,前些日子亲历郡中疫疾。医方不通、诊治迟缓,致百余人罹患,草民不才,愿献策疏其因。”

    林复微一点头“细说。”

    王潜顿了一下,道“其一,因郡县所设仓医,多由人事推选,非医而医;其二,诊所与医馆皆设城中富坊,郊民行数十里而不得治;其三,药材缺乏,不是无钱,是无人引。”

    堂中诸人纷纷点头。一名年长者叹道“此言极是。老夫家乡遇过酷寒,三月之病,五月方医,民何以安?”

    林复看向朱标,眼神微挑。

    朱标颔首“王潜之言,可书之。再议。”

    接下来的三日,青策堂接连上议,所涉皆非朝政大策,而是庶务细节。

    有议官仓粮收法,有论新法后衙门冗役之重,有陈工坊织女之疾,也有倡书塾学制之弊。

    堂中日益热络,太子频频出入听议,甚至偶作笔记,与众人探讨。

    而在一日议毕后,林复独坐廊下,望着庭中新栽的青松出神。

    忽听身后脚步轻响,他不回头,淡道“王爷竟至此地,倒是稀客。”

    朱瀚缓步入廊,笑道“你我之间,何须虚礼。”

    林复一笑“王爷观今日议事,有何感想?”

    朱瀚却不答,只反问道“你知‘策’为何物?”

    “愿闻其详。”

    朱瀚坐于石凳之上,缓缓说道“策者,智也。智者可胜愚,可敌强。可你若将策拘于书简,拘于口辩,不过纸上画饼。”

    林复眉头轻动“王爷之意,是我空谈?”

    “非也。”朱瀚轻叹,“你的策有实心、有真意,却无血肉。你讲百姓冷暖,却不知那冷暖之后,真正能动其命者,是人,是势,是你们现在未曾接触的一群人。”

    林复沉默片刻,忽道“若王爷有更深之谋,不妨直言。”

    朱瀚看他一眼,语气忽然低沉“我筹一事,三年矣。而今太子设堂,士心可用。你若愿,便与我共下一盘真棋。”

    林复转身,眼中神色难辨“若此棋落错?”

    “落错也无悔。”朱瀚笑意浅浅,“因这盘棋,不只为太子,更为天下。”

    数日后,京中传闻青策堂之议有成,太子亲裁百案,皆为民所系。

    更有人传,青策堂将设分院于各府,各地举才入堂,策士之名,不再仅属于庙堂清贵。

    京师之内,坊间私语“那位太子,是要真做事了。”

    而在离京五百里的岳麓书院内,一名布衣学子捧书夜读,忽闻窗外有风声,有人敲门。

    门开,一封柬帖递入。

    “青策堂外院,延贤召议。王命在此,可走否?”

    那学子抬头,眉目坚定“愿走。”

    东宫的夜,总显得比皇城其他地方更为宁静。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殿内仍灯火未息。

    朱瀚站于高台之上,俯瞰青策堂庭院,只见林复与王潜等数人围坐于院中石几旁,仍在低声研讨。

    夜风轻拂,松影婆娑,恍若天地之间,独留这一炉灯火未熄。

    朱标缓步而来,声音带着倦意却未显疲态“他们议至此刻,已是第五夜。”

    朱瀚未转身,只轻声一句“你可知,他们为何不倦?”

    朱标也站定,与之并肩“因为他们终于得一处,能说真话。”

    朱瀚这才笑了,转头望向太子,道“你若能一直让他们说真话,便是一桩大功。”

    朱标点头“我想听听皇叔的想法——接下来,如何用他们?”

    朱瀚转身,缓缓道“太子设青策堂,引才入局,是势;择地设外院,散布各地,是网。可你如今才张开网,尚未有猎。”

    “猎?”朱标皱眉。

    “网张无用,需引风而动。”朱瀚眼神清澈而深远,“你该让天下人知道,策士所言,不只是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