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合适的时机

第一千一百十七章 合适的时机(2/3)

    “人坏,则礼崩。”

    老者目光微凝“说得不错。”

    他沉默片刻,转身从柜后取出一本厚卷递来“这是我三十年所著《新礼义考》,若你不弃,便带去看看。”

    朱标郑重接过“多谢先生。”

    次日清晨,他便命随行文吏起草一道诏令——设《民间荐士录》,广征民间之士才,不限出身、年岁,只求德才兼备,由东宫设专人阅览、筛选、荐举。

    赵侍郎震动“太子此举,或为前所未有。”

    朱标神色坚定“我愿知天下之人材,不独凭举子入朝。”

    消息悄然传回京城,也送入了朱瀚王府。

    朱瀚夜未安寝,披衣立于书案前,眸光深邃。

    “荐士录?”他缓声一笑,“这倒是他走出的第一步。”

    石安子问“王爷以为如何?”

    “人心是海,荐人是火,若无辨才之能,反成祸水。”

    “命锦衣卫查荐录所荐之人,三月后交卷于东宫。”

    “此举非试探,是授他一刀。”

    “刀虽利,若握不稳,割的便是自己。”

    天光初亮,紫禁城角楼已被朝阳镀上一层薄金。

    朝鼓未响,宫门尚闭,唯独东宫一隅,灯火未熄。

    朱标立于窗前,面色沉静,手中捧着昨日新送来的荐士卷宗。

    他已翻阅近半夜,目光不惮疲倦,反而愈发清明。

    “太子殿下,该用早膳了。”随侍的小黄门轻声提醒。

    “不用,我要见陆恒。”

    陆恒是东宫新任的典事郎,负责荐士录的整理汇编之事,出身寒门,却勤勉老成,颇得朱标信任。

    不过一炷香时间,陆恒赶至东宫。

    “太子召臣,不知何事?”

    朱标放下手中文卷“你昨夜送来的荐士名册,我已看过一半。”

    “倒有几位言辞得体、事迹分明,可列优先荐举。”

    陆恒面露惊喜“太子如此重视此录,微臣万死不辞!”

    “可我也看出,有人故意将空泛之辞伪装为高论,甚至杜撰事迹。”

    朱标微沉,“荐士之道,若无筛选之法,反成弄权之途。”

    陆恒抿唇,低头拱手“微臣思虑未周。”

    “不怪你。”朱标负手踱步,

    “只是此事,绝不可流于形式。我要设一个专职官署,名为‘东录司’,挑选忠实能吏、博学文士,专司甄别。”

    “择才之要,在审人心。若只是纸上谈兵,怎得真才?”

    陆恒顿首“太子高见,微臣立刻起草章程。”

    朱标道“不急于宣告,待我会见几位荐士,再做定夺。”

    “择日不如撞日,今便去。”

    午后,东宫设一简陋书堂,朱标身着青衫,淡然落座。

    案前站着三名荐士,皆是民间自荐而来之人。

    第一个是名叫季仲文的书生,年不过三十,言辞锋利,谈礼说政,口若悬河。

    朱标听得一会,忽问“若给你一县之地,百姓四万,仓粮五成,民怨初起,你当如何治理?”

    季仲文顿了顿,答道“先设新律,严惩贪吏,强征积粮,约束豪强,树威乃为首务。”

    朱标神情不动,点头道“退下。”

    第二位自称胡济远,为医者,进言多为民间疾苦、瘴气疫病。

    朱标问他“若瘟疫蔓延,医馆无药,是否可取富户之藏?”

    胡济远犹豫片刻,道“若为济民,当如此行。”

    朱标略一思索,示意其退下。

    第三人却是出奇地沉默,只言自己叫周骧,自小习兵法,少年时从军未入品级,因伤退役。

    只留一句“太子若信我,给我百人,我能制敌千人。”

    朱标微一挑眉,道“你倒与前两位不同。”

    “我不识礼,不讲政,只会带兵杀人。”周骧答得直白。

    朱标静静看着他,忽然道“倘若兵败,百人尽没,你自如何?”

    “为主死。”

    朱标一言不发,只挥了挥手。

    三人退去,陆恒进来,低声道“太子如何评价?”

    “纸上之才,辩不过三问。唯有那军中汉子,倒似有几分真气。”

    “明日,再试。”

    “再传三人。”

    “我要一月内试尽所有荐士,去伪存真。”

    “此事,只许成,不许败。”

    而在王府内,朱瀚已收到了第一批密探递来的“影录”。

    石安子手捧文册,脸色略显奇异“王爷,请看。”

    朱瀚接过,逐页翻阅。推荐人、荐士、自述、核查……一行行字迹清晰无误。

    “这‘季仲文’,夜里曾与一原翰林故人私会。”

    “‘胡济远’,曾假医行骗于南镇,虽未被官府缉拿,但有数宗口供可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